当前位置> 常山生活网 > 文化 >

苏过:润丽古劲书法有父风

来源:常山信息港 发表时间:2022-01-19 18:01
  历史上,苏过除了是着名的孝子,还是苏轼三个儿子(苏迈、苏迨、苏过)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,即所谓的“苏氏三虎,叔党为最怒”“苏氏三虎,季虎最怒”(叔党、季虎均指苏过)。那么,苏过“最文艺”在什么地方呢?他的书法、绘画有什么独特之处呢?
 
  润丽古劲书法有父风
 
  苏过(1072年—1123年),字叔党,号斜川居士,北宋书画家、文学家。苏过的书法学苏轼,亦师颜真卿、李北海,善行、草、楷书,润丽古劲,颇有父风。宋代魏了翁《鹤山题跋》云:“斜川侍坡翁至儋耳,父子相对,如霜松雪竹,坚劲不摇,而作诗结字,乃尔润丽,其顺裹方者乎?”北宋诗僧释惠洪《石门文字禅》也说:“叔党行草皆蝉蜕坟尘之类,笔法近亚乃翁(苏轼)矣。”清代三大鉴赏家、书画收藏家之一的安歧评价说:“叔党书颇得家法”。《定州志略》云:“苏过楷书石刻在定州天宁寺壁,书法古劲有父风。”苏轼自言:“幼子过亲书《金光明经》四卷,手自装治,送虔州重庆禅院。”
 
  时光荏苒,岁月如刀,苏过传世书法今仅存三件,全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其中,《赠远夫诗帖》,纸本,楷书,纵31.6厘米,横41.5厘米。凡7行,每行字数不一,共57字。释文:“赠远夫,眉山苏过;忠献活邦国名与崧岱尊凄凉,几年后赠印王其门,远夫天下士秀气钟玙璠从来;万夫杰不产三家村;公其徃继之要使风流存。”笔法雄健,结字端庄,用笔略厚于苏轼《祭黄几道文》,与早几年的《前赤壁赋》较近,颇得苏轼书法之精妙。
 
  《疏奉言论帖》,又名《贻孙帖》,纸本,行书,纵27.2厘米,横34厘米。释文:“过叩头:稍疏奉言论,倾仰增剧,晚来起居何如?适有人惠庐山茶,辄分二器,不知可啜否,并建茗一二品,漫纳去,不罪浼渎,不一。过叩头上贻孙仙尉阁下。十七日。告借一曰直句木匠严九者,欲令作少生活,明早至幸甚。幸甚。”较《赠远夫诗帖》,此帖笔法更加老到,神采飞扬,骨力劲健,甚得父风。《试后四诗帖》,纸本,行书,纵28.7厘米,横46.5厘米。画家、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评此帖书法稍有颓拙之笔。
 
  竹石图比肩文同
 
  苏过长于绘画,尤其擅长画怪石丛藤,“善画竹石、山水,尤以焦墨作画称奇。”“善墨戏,作怪石丛筱,咄咄逼翁。间能兰蕙、山水。”邓椿的《画继》、罗元黼的《蜀画史稿》等均有载。
 
  苏东坡曾作《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》,其一云:“老可能为竹写真,小坡今与石传神。山僧自觉菩提长,心境都将付卧轮。”诗中前两句,苏轼将儿子苏过与善作墨竹的文同(老可)相提并论,赞赏一个写真,一个传神,表明苏过继承了他的作画风格,绘画不求形似,而追求意境、神似,讲究自我表现。
 
  苏过的绘画还获得了其他名家的赞誉。黄庭坚《题苏叔党竹石》云:“此竹石叔党所作,虽欲岑绝枯藁而终有少年气味。枯折竹亦奇笔,不易及也。叔党他日当为今代王摩诘尔。”称赞苏过是当代王维。元代大画家柯九思《题苏叔党竹石图》云:“别墅促煎茶,溪边路不赊。蓝桥曾种玉,春笋出仙家。”元代文学家、书法家袁伯长《青容集》载《跋叔党竹石牧牛图》云:“小坡竹石,绰有父风。”
 
  至近代,大画家黄宾虹称:“(苏轼)次子过,字叔党,善作怪石丛筱,咄咄逼东坡。世称叔党书画之胜,克肖其先人。又时出新意,作山水,远水多纹,依岩多屋木,皆人迹绝处,并以焦墨为之。此出奇之处,全关用意,有不觉其法之变有如此者。”这是说苏过擅长画怪石茂密的小竹林,世人称其书画的精美,几乎赶上了苏轼,还经常自创新意画山水,远处的水多波纹,靠近岩石多房屋树木,均为人迹罕至之处,以焦墨法表现。这些新意之处全与心绪有关,让人没能觉察到他的技法有如此变化。
 
  清代王毓贤《绘事备考》载苏过“画之传者”有《太湖石紫竹图》《雪竹图一》《寒梢拂云图二》《石笋图二》《春泉玉熘图一》《茂林图一》《梅花书屋图一》《秋林图一》《折枝图二》。遗憾的是,今已无画迹传世。舒大刚教授等校注《斜川集校注》,称日本君台观藏有苏过所作画,但未查到是何图。
 
  书画评论别开生面
 
  苏过传世文字较多,由于本文仅涉及艺术,故仅谈其书画之论。
 
  苏过最着名的书法评论是论其父亲苏轼的书法。他在《书先公字后》中说:“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!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,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工,而端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。知此然后可以知其书。然其少年喜二王书,晚乃喜颜平原,故时有二家风气。俗子初不知,妄谓学徐浩,陋矣!”在此论中,苏过强调父亲苏轼书法的刚正之气,颜书古气磅礴,正大茂密,有别于黄庭坚对苏轼书法“姿媚”的评价,是“字如其人”的不同阐释,以书法之事,对应苏轼骨鲠刚正的人格。
 
  苏过的题画诗,最知名的是论宋代大画家郭熙的名画《窠石平远图》:“木落沙明秋浦,云卧烟淡潇湘;曾学扁舟范蠡,五湖深处鸣榔。望断水云千里,横空一抹晴岚;不见邯郸归路,梦中略到江南。公子只应见画,此中我独知津;写到水穷天杪,定非尘土中人。”对此画,历代论者甚多,包括苏门四学士黄庭坚、晁补之等,不过似以苏过之论最妙。原因是他直接点明郭熙晚年所谓的“不见邯郸归路”,是摒弃了华北崇山峻谷、羊肠险道的细节描绘手法,转化平远山水以与江南水景融合,进而营造出“水云千里”“水穷天杪”等极目辽阔的水乡意象,使其产生如“梦中江南”的意境联想。
 
  苏过是苏轼诸子中唯一有文集传世者,名为《斜川集》。今眉山三苏祠西大门有此楹联(清代原在眉州试院):“千载诗书城,坐修竹林中,尽饶佳士。四贤桑梓地,问斜川集后,谁嗣高文?”“四贤”即指三苏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父子和苏过,而《斜川集》为苏过所写,对联中有两处与苏过有关,可见苏过之誉。
 
  苏轼远谪岭南,苏过最被颂扬的是这七年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,特别是海南(儋州)的三年。苏轼叹曰:“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,一身百为,不知其难。”苏轼之所以能够以垂老之躯从海南北归至江苏常州,苏过的陪伴与帮助至关重要。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顾,更在文学艺术上继承衣钵,在精神上给父亲带来安慰,苏过的行为一直感动着中国人。正如苏轼之弟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所言:“吾兄远居海上,惟成就此儿能文也。”
 
  苏过一生功名不显,直到父亲去世后才三次出仕,太原府税监、郾城(今属河南)知县、中山府(今河北定县)通判,均为区区小吏,但名留青史,除了他是苏轼之子且是中国着名孝子之外,其过人才华也是重要因素。
返回顶部

2010-2019 常山信息港 www.cscatv.com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

郑重声明: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麻烦通知删除,谢谢!联系方式:vvv6666iii@gmail.com